六合大拳师_第一章 龙蛇惊风飞白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龙蛇惊风飞白练 (第1/2页)

    第一章龙蛇惊风飞白练

    北岳恒山,祖于阴山,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人天北柱,绝塞名山。

    雁山横代北,飞塞接云中,雁飞出其间。

    西陉之地,重峦迭巘,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蜚雁出于其间。

    巍巍恒山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长城,如伏龙脊背,峥嵘嶙峋,将各山巅绝顶联为一体。

    雁门古塞就盘踞在峻拔的雁门山脊之上。

    雁门关威震三关,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雁门关为中原北门,将关之内外隔出了漫天黄沙与风调雨顺两个世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场。

    “得雁门关得中原,失雁门关失天下”,该关南控中原,北扼大漠。是汉击匈奴、唐防突厥、宋抗辽金、明阻瓦剌的国防要塞。留下众多绝唱与美名。

    周时李牧、秦时蒙恬、卫青、霍去病、李广、隋唐时薛仁贵、郭子仪及宋时杨家将等均驻守驰骋于此。

    汉元帝时倾城佳人昭君,也是在此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泪眼婆娑地离关出塞。门外,便是另一个未知的世界。

    传说那之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而自明清时,雁门关确实是另一番繁华景象,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经常发生交通堵塞。雁门总兵曾设立分道碑,指引行进的车马人流分开上下路,至今仍在。

    中原人向外谋生一般有三个途径:一为闯南洋,一为下关东,一为走口外,而口外的重要交通线是雁门古道。

    春秋战国时期,严狁、楼烦、匈奴等少数民族,不惜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通过雁门关进入内地,与汉族通婚通商结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许多少数民族,经雁门关克服高山险阻,实现跟内地的交往。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先都大同又迁都洛阳,使民族交往更加频繁方便。后来隋唐五代时突厥、沙陀等少数民族,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后同样经过雁门关进入中原地区,由战争到和同为一家,与汉民族携手共创辉煌的华夏文明。

    雁门关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流门户。

    时至今日,已是“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雁门关下代州城大小商号三百余家。商务远涉迪化、库伦、海拉尔、北京、上海、苏州、CD等大中城市。归化大商号大盛魁掌柜王廷相便是代州人。古城还有大小票号近六十家,当铺二十多家,钱庄三十家。这些票号、商号的流通都是从雁门关走向外地。

    此时正值阳春,草木始苏,枯叶未尽。漫山遍野的枯黄藤蔓盖着黄土,将大地铺得虎斑豹纹,行走在烈烈风中,感觉无限的悲凉豪迈。身心不禁为此振奋,反而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了。

    这几人远远行在山路之上,雁门关也不是只一日二日就能走到的。凤吟这些天跟着孟恩广,虽然没有讨教太多拳法,但是就随着身边,却也长进不浅。起先由对孟恩广身上气势感觉到有压力,后来慢慢随同那气势也长进起来,似乎是被这个师哥的一举一动激发出内在的一种气息,那气息如同野兽的杀气,遇强则强,整日里充满活力,气血充盈,仿佛体内关着一头猛兽,又似腹中有一团暖流。

    而跟袁承兴走得近时,又会渐渐平息下来,如同结冰的大河,虽然平静坚固,却又清澈流畅,那气息又在体内隐隐的流动,如此或聚或流冲击着四肢百骸。

    此时出了忻州,再过了原平就要分手了,原平离雁门关百二十里,杀虎口距雁门关也有三百里地。再有不到二百里就到了绥远了,也就出了中原而到了草原。

    袁承兴将与袁成化、鬼五还有几个带路的镖局兄弟一同前往,五日内迎接西来宾客奔赴雁门,这就够折腾的了。

    这一路奔波,袁凤吟就感觉到行商走镖原来如此辛苦,看着众人风尘仆仆也就有些过意不去。他跟向东三兄妹等人道:“我先向西送送我承兴哥。”

    又怕几人担心而当着袁承兴的面不好意思说,又道:“早晚要出杀虎口,先熟悉一下,之后有个估量,也方便把握擂台上的事情。”青面他们也知道袁凤吟的脾气,也放心他,于是简单告别,继续赶路。

    袁承兴也没客气谢绝,于是拨马与袁凤吟一路向西而上。

    这就已经天黑了。

    说是送,也没什么说的。袁凤吟并在袁承兴边上稍稍靠后,就感觉袁承兴的气质很特别,不张扬也不压抑,虽然坚冷,却又像泛着纯净的光色,好像那青花瓷器给人的感觉。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却又置身俗世之中。这也是他一见袁承兴就有点倾慕的原因,跟袁承兴在一起会感觉特别平和冷静。

    这份平和让他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