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理清混沌演背丝 (第2/2页)
规整完善,到了近代出了三位师父,分别定型了几套新拳架,并逐一完善。其中就有陈有本之小架,陈长兴之大架。 因为风格烦杂,说起来都以地名师名风格特点惯于拳法之前,通常地名便代表了风格特色。而对外,都道是怀庆府温县的太极拳。 陈岩虎有自家的法门,其他流派也有另外的法门。虽然只是相邻的几个村子,身子就是叔伯师兄弟,但他们功法上成了什么样子,陈岩虎也不清楚底细。这拳很细腻,一旦细腻起来,就不容易究其大概了。 好的办法,就是问劲,也就是推手之法。不伤和气,甚至看不出胜负,却也能相互感知。 后来有永年杨露蝉与陈沟处学得拳法,又于赵堡处获得拳谱,,练就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匀长,覆盖兑吞之拳法,名动京师,人称“神拳杨无敌”。 之后很多支别也都见了光。陈岩虎有地域之便,习得各家之法,但有一路却未全面集成,那就是方才他展示的这一种。 以外人眼光,不问家事,从大风格上分,基本就是大小高低快慢这些节奏幅度的分配了。 小架动作严谨扎实,紧凑细腻,初走大圈,逐渐缩小,缠丝含蓄,多走体内,外观名小而实大。大架为革新之法,舒展大方,收蓄兼并,发劲刚劲,缠丝明显,外观似大实小而内涵又相当。 赵堡架与这二路外形相仿,但功用强调上却有大差异,他们分为十多种练功拳架,强调劲力依地而生,以裆代手。不似陈岩虎这一路强调缠丝乱环,而演背丝扣。 谱上讲:背丝扣为太极拳彻始彻终功夫,盖以太极拳之动作姿势仿佛若是也。试观空圈之中恍恍惚惚,其气机发出一种现象,一向一背,分顺分逆,非象夫背丝扣乎,非象夫太极中一明一暗之曲线乎!故以背丝扣名之,实以背丝扣代之,切望练斯拳者,要以斯图为必有事,方能寻着太极拳之真门径,准可造出太极拳之真铅汞,由是循序渐进,则庶乎其不差矣。
实际是一个大漩涡,顺着深陷,逆着飞旋。顺逆之间,弹指惊雷。源出黄河洛水,浊清相交产生之相,河图洛书亦出于此。 这里有一个串联关键的人物,叫做陈清平。太极以地方分名的时间,为陈家沟,赵堡村,王圪垱。 陈清平为陈家沟人,自幼师承陈家拳小架始创人陈有本,深悟太极拳理法精髓,也深得长辈陈长兴嘉许,早年有成。 后随其父行商,迁居沟东王圪垱,再迁赵堡村,有了地利之便。赵堡拳自古“拳不出村”,但陈清平有兴拜在开明之师张彦门下,又深得赵堡拳架之奥妙。后来他把陈氏老架、小架、及二路炮捶”中的动作互相结合,自成一家。此架为小架一种,其拳动作圈小而快,发劲凌厉,架式紧凑,有“形抗五岳,势压三峰”之感,后开设武场,广收门徒,传将出来头前冠以王圪垱。 有弟子李景炎忠孝聪慧,练功刻苦,深得陈清平喜爱,收为入室,悉心相授。后技艺大成,保镖为业,江湖人称“铁胳膊”。 其人行走江湖多年,以自身根基与实战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架,发劲干脆,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刚劲精巧,如烈马抖缰,两脚搓碾震踏有声,后称“忽雷架”。 而此拳正在成熟阶段,并为广传他人。陈岩虎自身与李景彦相交并不厚,他也是听说有此等拳架,没想到结合自身感悟,施展起来却也是如虎添翼,于是他背着师门去探访陈清平。 没想到陈清平老先生非常大度开阔,真得就认真指点了他,这使得陈岩虎技艺精进,虽然未能丢弃旧法,还不能熟练驾驭,但却也颇有心得。听说陈清平将拳谱传出,所以他是打算借经商便利,一路去京城寻同门别支切磋学习。没想到到了榆次,听说有雁门大擂,这才到了雁门关。 他这才当着众人的面行拳,也是想引出一二同门,没想到上来一孩子。 不知道是受大人唆使,还是想借陈岩虎的余威捧辅,立得字号。 但无论哪一种,绝非真心请益。想必是那铁胳膊李盾门生,正好也想认识他一下。 所以陈岩虎也做好了打算,客气地试探一下也就是了,如果确实有能耐,就捧他一捧,新人不易。如果水平差劲,不然提早把他拦下来,免得伤在外人之手。 出了村镇,就不是个人的荣辱了,代表的是整个师门。 陈岩虎虽然不苟言笑,但却也是宅心仁厚,乐于助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