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大拳师_第三十章 刚柔并济不在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刚柔并济不在器 (第2/2页)

之力,以陈岩虎的撑掤缠丝防御,以自身的刁钻连贯打开门户,得着机会就用裴秋实那方正凶狠的攻击。这是什么滋味。

    如此动作也不须多,只要记住几个手法,合以简单但动作反复训练,形成法度,习惯于身,那对各类风格的拳法也就不怕了。

    可惜青面的本性还是花巧卖弄,他始终没舍得丢弃那一套翻蹦,这个理念虽好,但他走得却是把握时间空间的那套逗引打空的法子。那种遇到聪明机灵的人,或者可以发挥很好,但终究会随着体能下降,越来越走下坡路,越来越发挥不好。到最后只能靠经验支撑一两手取巧阴狠的动作保命。

    而另一条路子,却在形意门内,由郭云深晚年的一位弟子继承探寻而出,经过不断试手,终得大成。

    可以说能有那种境界,非得郭云深先生真传不可。所以当那位先生开宗立派之后,很多郭系后学前去讨教,却多是大败而回。那就是门内的事情了,但他们一直记着这个教训,也承认此事。

    这位先生当初就是发现了形意的问题,因为在广泛传播中,弟子悟性不一,虽然好老师因材施教,而拳法形成又各有特色。但是根基必然严谨,为此一时间把很多教师都难住了。

    李洛能前辈当初极其开明,没有如之前那样保守,而是广收门徒。真是天佑形意门,选中的弟子都有得天独厚的天赋,而且各有成就,不得不说是一门之万幸。

    然后机缘是吝啬的,给一次就够了。再之后的传授中,虽然代有人才出,但却因为传播极广,而参差不齐。拳法本是造福于人,造福天地,有上进好学者又不能狠心拒收。所以历代前辈也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寻找好的传承方式。

    传承方式在上几代依然完善,但却一直人支不旺。这不是说教就能教会的。所以取其大处,开始以桩法于慢练入手。特别对于体格弱着,不能强求他如何刚猛。必先知虚实方能用功,不然越练越损。

    因而就形成了另一种入门法子,与猛火锻钢之法截然分开。

    因为理解及实战对象的局限性,很多时间子孙辈不能理解其中会意。渐渐落入俗套,空行拳架不出效果。妄想多练也无用。

    郭云深先生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但郭先生依然老年。那位后学在先生去后,不服嘱托,坚持按法苦练十年,终于大成。但他所见所闻,也发现了形于意之间分离歪曲的问题。

    没有意做指导,外形也不能准。没有外在成就,灵变的打法也出不来。但总归来说是跟拳谱对不上了,特别是意的部分。于是这位先生四下与人试手,但无论如何试,多是沿着形意、心意这条主线。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时间也是出尽风头,寻得了另一条道路,以意为参,以桩入手,得功而惯用。

    于是放弃了很多功架,归结于桩,将其他动作改为打法。因为有了桩功的根基,内外合一,自然是风生水起。可惜公道地说,是有点纠妄过正而出偏。正因为太强调一些东西,而后辈也忽略了一些东西,所以也有不出成绩的时候。

    这些都是传承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在某一拳某一门,必然因为拳师自身的修养以及眼界而各有特色,枝节也繁盛起来。然而这位先生因为强调“意”字留下的效用,曾经一度有这么个表现,就是门生无关拳脚高低,杀气斗志丝毫不弱。

    无论这拳怎么改,都没敢离开意字,这一位便是拳之大成,意拳王芗斋先生。

    后学怎么样咱不管了,捎带着青面的探索精神延伸了一下。

    至于青面后来感到了锻炼筋骨之理。练到静似铁塔,行如铁壁,两臂似架,两手似钳的时候,咱再谈谈里边这个理。

    光柔活了,贯通了,还不行。那也撑不住架不住,更谈不上刚柔并济了。刚柔并济是劲的刚柔并济,不是器的刚柔并济。青面跟裴秋实这一阵折腾,虽有刚柔,却只是器的刚柔,也就是肢体手脚的刚柔,于发力的刚柔毫无关系,发劲不过还是冷脆快弹。光成就了身子还不行,打法还是那一套戳点轮砸的变化,就有点可惜了。

    内外之别,也在于此,所谓快何能为。能为不能为,就看这相济能不能限制戳点轮砸发挥不出来。

    更可惜的是多少人器的刚柔都没达到,却在幻想法的刚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