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枪拳之法非虚言 (第2/2页)
的血,是极恨的象征,而今国难当头,此物颇有警醒之意。当为有艺有德者藏,各位有没有信心?为什么这时拿出来呢,因为此物极其阴毒,不见天日,所以过了今晚就没了这机会。” 鬼五嚷嚷着,却并未将刀拉出,又盖了回去:“各位一定想看吧?有本事您自己上来取过了袁先生,这刀您拿走。” 有一柄利刃宝兵在手,是多少练武之人的梦想,男人哪有不爱刀不爱马的,台下再次掀起一个高潮,议论纷纷。 这话还真说着了,后来果然就有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被日本鬼子打得惨不忍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领土,开放口岸,赔款白银两亿两。 日本武士也再次登上这片大陆。其实这刀真假难辨,是倭刀,但是不是好刀难说,擂台之后竟然再没见着这把刀,中华拳师也不屑使用。但其精神力却极强,不少人也想得来已示警戒,这意义就大了。 所谓三横切,是鬼五自己讲的,因为那刀上有印记,而实际当是三胴切,是自倭人武士试刀而来。就是吊一排人,一刀腰斩而过,斩几个算几个。有斩真人的有斩尸体的,试刀也有斩草席卷竹的,但只有斩过真人的,才有资格叫称一刀几胴切。这种试刀带着祭祀与信仰,之后会给武士带来莫大鼓舞与自豪。这也是信仰力量之一。 倭寇不光是倭人,也是各地都有参与,也是不断吸收长进,丰富自我。由于人少艺精,单兵作战很是勇猛,明时就已犯我海域耀武扬威,引得戚家军改革军队。而中国拳法自条例而大成,直至百花齐放,也是自戚继光绩效总结问世而后。所以老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不假。 而今大清气数已尽,倭人有邻国之便,自然不会少啃这一口,倭人武士在当地是享有特权的,大街上可以任意试刀,束缚他们的不过是自己的道德准则。因这精神,他们极其好胜而又善于学习。 后来在天津时,车二师傅受邀与日本剑道高手论剑,日本武师侃侃而谈,一经动手被车二师傅杀得那刀脱手而飞。日本剑术国手自惭不如,愿拜车永宏先生为师,以重金聘请车二师傅赴日传艺,车二师傅道:“岂可使吾国绝技而传之外夷耶。”
又扯远了,就当时那位铁教师见摆弄这么个玩意儿唠唠叨叨的,新下烦躁,一纵而上,道:“袁师傅,我不图什么横切竖切,愿领教一下袁师傅的横竖武艺。” 说罢就等着鬼五将自己摸了一遍。然后并未着急交手,而是走了一趟拳。这一趟拳下来,台上的开了眼了。 各自看到了各处的妙。见此人是走了一趟怪拳,说怪是因为缓慢而舒展,以往所见慢拳除了太极拳,也就是易筋经、童子功这些专门修内练筋骨的法子了,不能算拳。 此人一个跌岔下去,就是一个切地龙,腿肚子贴地,两臂一后手上举下手贴腿,两拳圈照如同狮子张口,身子却并未停歇,而是慢慢向前切,那胯那脊感觉柔若无骨,两拳张开如蛇开口,向前合并,两手交错时翻扣向前下扑按,身子高起低落,又成了一个弓步,两手前推。像是鹰捉虎扑,又不是鹰捉虎扑。 古有力看到了太祖拳里的东西,但是比太祖拳可柔活多了。青面看道了太极跌岔仆步。孟恩光看道了燕形的影子,而袁凤吟看着像柔练的四把。 那人果然就上步走了两步鸡腿,抬肘护身,只两步换个脚,又拖了一个低矮的弓步身子转了回来,此人的大筋至少比寻常拳师长出三寸。这次凤吟看得清楚,就是四把的霸王观阵,只是此人势子不停,左腿取蹲右腿却贴地穿出,随着腿脚向前,那手也穿出抬起,这明明是大红拳里的动作柔化而成,再定型时却是打成了一个四把的挑领。 传说拳法中有两套开国皇帝所创的拳,一路是宋太祖的拳,一路是明太祖的拳。这俩拳都被少林跟戚继光载入拳经,唤作大红拳小红拳。宋太祖一条盘龙棍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多大的威风。戚继光以此拳练兵,在盾刀阵法中大显神威。然而这拳却并非原创,均来自关中拳法。 这几位都猜着了却又没猜对,这明显是用关中拳的基本功走出来的四拳八式。 这个向东向楠兄妹就知道了,他虽然不懂四把,但却知道,这就是关中拳的软盘之法,难道高鹞子来了?高鹞子是在关中四川一代名声极响的一位红拳拳师,身手迅捷刁钻高来高去,看得见摸不着的人物。此人好打抱不平,寻常却不爱抛头露面,如果不是受人邀请,该不会到此。 向东就点了一声锣,袁凤吟听了就走了过去。 袁承兴心里很不痛快,四把捶为心意拳法,又为买师编整,没想到除了袁凤吟还有人会。他早就听说买师时常随驼队自雁门出关,就在榆次这就收过一个范姓徒弟,还传了他拳谱一套。他这次来另有目的就是来访一访这位范姓弟子,没想到又引出来这么一位。 这一位走这一段是“等手”又是挑衅,虽然客气,但一看就是有备而来,显功夫而不露功底,这一趟四不像没看出个啥来还惹得心思不宁。但“四不像”再丑却能驮姜子牙,这门道大了。 袁凤吟听得向东嘱托,就欲替袁承兴接手。 袁承兴却抢先一步,而有点丧气地问道:“这位朋友,敢问高姓大名?” “关中铁燕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