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_第四百一十八章 漫天要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一十八章 漫天要价 (第2/4页)

不说,还颇为地赞成。李孟在外征战。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在家呆了这么多日。今天也是兴之所至,要考校一下李宏的武艺,说白了就是逗自家儿玩玩。

    男孩都是偏好武事,听到父亲要考校自己,尽管李宏的小脑袋还不太明白,但不耽误他兴高采烈的跟着李孟来到了校场上。赵能、王韬、王海、汤二等人也都是跟着过来,内堂之。各家的女眷在那里忙碌谈论。也不用他们管,不如出来凑凑大帅这个趣。

    李孟手也是拿着个细竹竿。整个的竹竿上面都用棉布缠绕,竹竿的头更是包裹地好像个锤一样。也是怕伤到人。

    那边的李宏先是摆了个架势,似模似样的把竹竿横在前胸,双脚还有一定的角度调整,尽管小孩神色认真,可配上他那虎头虎脑胖嘟嘟的模样,真是可爱非常,边上围观地军将们都是笑出声来。

    李孟微笑着把手的竹竿伸到了李宏地胸前,开口说道:

    “为父打到你了,你输了!”

    周围的将官亲兵们却没有想到李孟也有这样有趣的一面,稍一楞,都是哈哈大笑,李宏眨着大眼睛半天才反应过来,禁不住小脸涨的通红,扁着嘴开口埋怨道:

    “父亲大人耍赖,我这边的架势还没有摆好,父亲大人就先进攻了!!”李孟笑着摇摇头,开口说道:

    “若是在战场上,谁会跟你摆个姿势,好好好,咱们重新打过!”

    到底是父,这次李孟先摆了个姿势,但李宏却不摆了,直接是把手的竹竿向着李孟的肩部虚刺,不过这下是明显地假动作,竹竿地目的还是李孟地胸腹之处,但这假动作已经是耽误了时间,加上小孩的动作又能快到那里。

    李孟手地竹竿放平,又是刺了李宏的胸口,李宏被这么一刺,知道自己又输了第二场,但却越发的觉得有趣,拼命缠着李孟来进行第三场比试。

    这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战斗,李孟无非是在随便的动几下,李宏就已经是玩的兴高采烈了。

    如此折腾了大半个时辰,李宏满头大汗,李孟也是担心他着凉,连忙喊着丫鬟带李宏去找颜若然收拾。

    “你们这半天,看得也是无聊了吧,都下来练练!!”

    李孟笑着招呼两边的那些将官和亲兵,这时候天色已经是黄昏,站在院已经看不到太阳了,只有落日的余辉遮蔽半边天。

    和这些属下们的战斗当然比方才要激烈太多,但李孟这么多年的勤练不休,加上当年的领悟和经历,让下面的军将和士兵即便是认真作战,也不是他的对手,赵能、王海、王韬、汤二等人都是被他用木杆打翻在地。

    打了一会,李孟格挡开对面的攒刺,双臂发力,木杆戳了对手的胸膛,这次的比试又是胜利了,和他做对手的亲兵刚要恭维几句,李孟却心有所感,茫然的转到北面的方向,看了几眼,除了黄昏的天空就是城墙和院墙。

    看着李孟不对劲,院里的众人都是停下了动作。把注意力转移了过来,李孟摇摇头不知道心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回头笑着说道:

    “不知道为何,本帅突然觉得心轻松了些!”

    这话说的没头没脑,下面地军将也不知道该怎么接口,李孟把手的木杆丢在一旁,接过亲兵递来的手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朝着内堂走去,身后的几个人都是赶忙的跟上,走进回廊之,李孟转身对身边的王海说道:

    “我的儿应该是学战阵上地厮杀技艺,学那些花哨把式做什么,王海,你在亲兵营里面挑选一名信得过的亲兵,每天我派人把宏儿送过去…….唔……咱们胶州营武各处。千总和以上,屯田庄头和以上,谁家的孩愿意学,也一并送来,不要去学那些没用的花花架。”

    王海点头答应了下来。王海虽然已经成家,可还没有后代。听到李孟的这个安排,心却是在想,是不是抓紧生一个,大帅的小公在外面学习武艺,并且是让山东各处的权贵弟来陪读,这分明是给自己的儿胶州营权贵地下一代培养友好关系,这可是大好事。攀附上了。将来也是李家的亲信,好处无限啊!

    在正月间。李孟的心情的确是轻松许多,除却陪伴家人之外。还有些其他的乐,比如说每日间在书房办理公务地事后,孙传庭给他拿来的那些京师传通报,都是一步步地布置,而京师朝堂上,皇帝和群臣如何手忙脚乱的反应,那种笨拙狼狈的模样,的确是让人捧腹不已。

    孙传庭对大明朝廷积累的那些怨气,也在这不断的舆论攻势渐渐消散,这也是李孟让他放手作为的原因旨意,如果胶州营地头号智囊因为怨气,在判断和各项政事地处理变得偏颇的话,会有很多地隐患,发泄一下,也是好事,现在孙传庭就可以用一个颇为健康立的心态来判断处理了。

    “大帅,这件事情拖延一分,朝廷地脸面就丢一分,所占的名份大义也就少一份,让他们不出声,天下人越发认清他们的真面目。”

    书房只有李孟、孙传庭和刘福来三人,孙传庭说话带些幸灾乐祸的口气,不过却没什么仇恨在其了。

    自从摆在城门外的那些首级,还有所谓的出炉之后,京师再也没有一丝质疑山东大胜的言论,剩下的全都是对这大胜武功的惊讶还有对皇帝和朝廷凉薄的不齿和痛恨。

    朝廷越晚做出反应,舆论就越发对他们不利,可当日的受捷仪式,皇帝托病回宫,城外的士兵们“无奈”之下只能是回转山东,山东此次献捷,在京师备受冷遇,倒像是败军之将过来打听如何处罚一般的狼狈。

    事情拖的时间越久,孙传庭这边通过情报系统把一个个消息放了出来,比如说从山东兵马成军以来,除却从没有打过胜仗的总兵丘磊和总兵刘泽清的兵马,真正打过胜仗的李孟兵马从来没有得到过一次军饷。

    在历次和闯军和鞑的战斗,都是孤军而战,同为大明军队的友军不是溃逃就是扯后腿,甚至有为敌的,就连被下狱处斩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对付山东的种种手段都是被拿出来分析。

    这些事情百姓们未必看得清楚,甚至不明白,可架不住有“明眼人”明白的分析,越拖一天,有利于胶州营的功绩就一件件的被人找出来宣诸于众,京师百姓甚至是一些官员才惊讶的发现。

    原来崇祯十三年的对鞑的那场胜利居然也是山东兵马的功勋,几次在开封城黄河边对闯营和曹cao军的大胜也都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