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策_第两百四七章 暗流(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四七章 暗流(下) (第1/2页)

    大周疆域领地辽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又定下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每两止税银一分五厘之规。

    江南地肥土沃,商贾买卖畅通,四通八达,既有陆行之官道,又有水流之运河。渔樵耕读皆通。兼之互通有无盛行。乡绅豪俊众多,江南之繁荣是银钱与土壤堆出来的盛世,定京之荣华是皇城与君权累下来的沉积。

    这样一个富庶之地,每载上报的税银与奏文,竟都是“入不敷出”,今日借水涝灾害,明日借荒年饥年,请求朝廷拨下银钱以充赈灾物资。

    “你知道每年朝廷要拨给江南多少赈灾物资吗?”

    六皇子问行昭。

    行昭摇头。

    六皇子手上比了一个数。行昭皱着眉头问,“三万两白银?”六皇子摇头,行昭眉心蹙得越来越深,再问:“三十万两?”

    六皇子再摇头。

    行昭想起来六皇子曾经同她提起过,大周每年税银收入一年近三千万两白银,前几年同鞑靼打了那场仗,打得国库都快空了,黎令清当时掌户部诸事,只要有人问户部要钱,黎令清永远都是梗直脖子摇头。“没钱!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钱钱钱。百姓的命根,帝王的心眼,就像老虎的屁股,压根就是摸不得的。

    江南官场除非脑子被驴踢了,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在皇帝腰包里剜走更多的钱了。

    行昭皱着眉头看着六皇子,六皇子轻笑一声,才回答道:“三千两白银。”

    行昭瞬间就明白过来了,三千两白银能干什么?临安侯府一年进进出出的银钱就快两千了,江南官场就拿着一个半临安侯府的银钱去治水、去安置灾民、去疏通河道、去在江南偌大块儿的土地上做出一番成绩来?

    怎么可能啊。

    “找中央求点儿银子,只是江南在向皇帝摆明态度罢了——我们这儿可没多的银两了,您看没见着咱们还求着朝廷拨款项下来吗...”行昭抬起头来问六皇子,“江南每年向朝廷上缴的税银有多少呢?”

    “两百万两银子,这么十年的账册里,几乎没超过两百三十万。我翻账册的时候发现,若当年江南没有向朝廷求拨款项,上缴的税银便在两百万辆左右,若求拨了款项,上缴的税银便能多上个十余万两。”

    六皇子言简意赅说道。

    行昭听得有点儿发懵,这算什么事儿?江南是富庶之地,一年才上缴两百多万两税银?那剩下的钱呢?

    心里想着,行昭嘴上便问了出来。

    “剩下的钱?总督说是贴补赈灾和维护河道运通了,都能拿出账本来,我这些日子将十年来的账目明细一笔一笔地对,做的账大都做得很好,全落到了实处——买石头、拓宽河道的人工、买泥沙、办学堂、再与江南府外接洽...我却知道江南官场什么也没做,剩下的白花花的银子一层一层地过,再一层一层地剥,偌大一个官场活像一把筛子,这里漏点儿那里漏点儿就什么也不剩了。”

    六皇子举起茶盏,小抿了一口,说得很风轻云淡,可行昭眼神却落在了男人骨节分明,将茶盏握得紧紧的手上,再听六皇子后言。

    “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黎令清与我去插手江南之事时,江南官场都有人敢背后耍黑手暗害,哪晓得做得过了,引起了朝廷的关注,京里派过去的官儿颓了一拨儿,原本同气连枝的江南本地官儿也连累了一批,江南官场老实了一两年,如今故态复萌,甚至较之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河堤修缮不利,则每至夏秋交替之际,岸畔民众们的财务、房屋,甚至自身的性命都会受到威胁。我抱着浮木,泡在河水里泡了三两天,眼前萧索苍凉之景带来的震撼,远远比身上浸在河水里的冰凉来得更猛烈。若当时我活不成了,是不是江南官场那如同朽木雕琢的浮梁画壁,终于可以被皇帝的怒火从根拔起了呢?”

    认真的人最美好,认真的男人更是。

    这是行昭头一次听见六皇子回首那段生死时光。

    行昭脑子里猛地闪过一丝念头,江南官场之事已成沉疴,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陡然进入六皇子的视线,引起了他的注意?是巧合还是人为?如是人为,意欲何为?

    “那几本账册...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