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25章 好你个杨彪 (第1/2页)
早朝。 一群人正在商量怎么安排董太后的身后事,刘宏端坐在上首,一言不发。 他跟董太后的关系随着刘协、刘辩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愈加疏远。哪怕董太后跟他一样属意让刘协当皇太子,他也不喜董太后。 不为别的,就是不想董太后干政,尤其是在立储这件事上。不管刘宏以前多么的不是个玩意,但是帝王的本性,还是让他无法接受任何人插手这等大事。 更何况,他还没死呢,就着急忙慌的立储,这搁谁,谁开心? 董明并没有参与到董太后身后事的商讨这件事中去。虽然按照目前的情况来,他这个太常应该出来主持大局。 可是他没有。 一来,眼下这个情况,他实在不愿意在这种时候,在这件事情上分散精力;二来,刘宏似乎也有其他的打算,这件事是直接安排给蔡邕的。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上,君臣二人,难得的有了默契。 董太后的身后事其实也没啥商量的,旧例礼法都在那呢,依着葫芦画瓢来就行了。之所以会有争论,主要还是蔡邕这个文化人,想要节省一些。另外一派,以袁逢、杨彪为首,希望能够奢华一些。 两边其实都没有错。法理人情,都能说道说道。所以一时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两边跟菜市场买菜似的,吵吵了小半个时辰才消停下来。这并不是说两边达成了一致,而是蔡邕熄火了。 蔡邕说到底还是一个儒家人,做官他不擅长,更不是一个政客。吵到现在,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行了,这件事就折中吧,按照既有的礼制来。”刘宏摆了摆手,活了一个稀泥,然后将话题转到了另外一方面:“皇太后的事情就这么来吧,该给的哀荣,朕不会屈了她的。” 说着,他看了一眼一直给袁逢等人帮腔的董重,继续道:“经此一乱,朝中可有之人越来越少了。不知道各位爱卿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 “臣有本奏。”董明直接接过了话头。 “说说看。” “三月份,即将开启科考。原本计划的是,录取前一百名。但是眼下情况特殊,臣特请扩大录取范围,择前两百名录取,授官。先观政,而后派往地方。将地方官员,调回洛阳,以充实朝官。”董明侃侃而谈:“当然,三鼎甲除外。他们可以先在太常观政,一年之后接触实务,三年之后授官。” 刘宏闻言反问了一句:“三年授官,那么何种官职呢?” “以六百石为佳,看其能力,因材施用。”董明显然早就做好了准备。 “准了。”刘宏也没给其他人说话的机会,直接就答应下来。 真要说起来,在场的众人也不会反对。毕竟科考的利益都已经瓜分完了。哪怕是除了何进这一档子事情,在这件事上,董明和刘宏都不会把该他们的利益给吞掉。毕竟,真的吃不下这么多名额。 不过...原本的利益份额,肯定是要有所调整的。 董明和刘宏想这么干,还在场的世家和外戚也做好了让步的准备。当然了,这种事,不可能在朝堂上说,只能私下里说。 “只不过这件事情,太缓。远水解不了近渴,太常还有其他办法吗?”刘宏又问了一句。 董明闻言想了想,然后摇摇头道:“如今地方不稳,不宜抽调官员入朝。以微臣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科考。” 其实他有办法,但他就是不说。 不管是再一次征辟党人,还是精简机构,都能暂时解决如今人手变少的困境。但是这两个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征辟党人,党人不一定愿意来,丢脸的还是朝廷;至于精简机构.....还不是时候。 董明能想到办法,其他人自然也能。 蔡邕立刻就开始推荐自己的朋友。他的朋友,能力怎么样先不说,至少德行是非常不错的。刘宏几乎是照单全收,全都下令征辟。 袁逢等世家出身的官员也不甘寂寞,各家都扔出来一些之前雪藏起来的人才。 刘宏仍旧是照单全收。 热闹了一上午之后,散朝。 但是董明、蔡邕、朱儁、皇甫嵩、袁逢、杨彪、董重等人却没有离开。被刘宏召集到了偏殿,他新的寝宫里。 朝堂之上,不过是走形式,这种小会议才是正事儿。 “朕的时间不多了。”刘宏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你们也不用说那些没用的话,朕的身子骨,朕自己明白。”刘宏制止了众人想要吹彩虹屁的行为继续道:“如今朝中混乱,地方不稳。百姓艰辛,盗匪横行。各地叛乱更是此起彼伏,国家日益凋敝。这些年,更是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