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_第九十三章 麦杆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三章 麦杆画 (第4/5页)

发扬光大,做成产业,带动洛南更多的父老乡亲致富时,接二连三的变故几乎将她的创业梦击成碎片。

    2011年的一个清晨,丈夫骑摩托车在去洛南县城的路上,被迎面而来超车的酒驾车辆撞倒辗轧,致颈椎、腰椎粉碎性骨折,家里的顶梁柱就此倒下,王聪芳瞬间感觉天塌了。在医院住了18个月,丈夫丧失了劳动能力,王聪芳又惊又气又吓,也引发了自己身体的部分病变,数次动手术才捡回一条命。

    雪上加霜的是,2017年10月,王聪芳被查出乳腺癌,手术费及数次放疗,再加上这几年她和丈夫的康复治疗,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

    而最让王聪芳焦虑的是,她不得不停下自己心爱的麦秆画创作,一次又一次去医院放疗治病。“麦秆画目前传承无人,若是我有个三长两短,这门技艺就要失传了。”王聪芳称,若是有人愿意学习麦秆画制作技艺,她可以免费教。希望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把病治好,将麦秆画传承下去。”

    据洛南县文联主席李琳介绍,洛南麦秆画是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洛南麦秆画主要传承人之一,王聪芳多年来致力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她的作品,都选取天然的材料,纯手工制作,题材广泛,层次分明,清晰美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收藏价值。

    为了把这美好的东西永远留在人间,王聪芳多年来投入了不少费用。如今,她家中还存有800余幅麦秆画,《灵龟圣书》、《荷塘情趣》、《松鹤延年》、《前程锦绣》等作品精美绝伦,如果有人对麦秆画感兴趣,可来带走一幅画,这一小小的善举,就能减轻一点儿王聪芳的经济负担,让她减少病痛折磨。或许,也能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

    从乡村麦田里生长、再普通不过的麦秆,到成为画展上被收藏的令人惊艳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麦秆画,这华丽的变身,沈社国用了30多年的时间。他秉执一颗匠心,潜心钻研传统技法,从制作工艺到题材进行大胆创新,将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推陈出新,重放异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大丰麦秆画,而沈社国也因此成为大丰麦秆贴画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今天《盐城工匠》走进沈社国的艺术人生。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台灯,一件摆满各种颜色麦秆的大立柜,这就是沈社国简单的工作室。不过,墙上挂着的一幅幅麦秆画,或如水彩画般的清丽,或似国画般的雄浑、油画般的斑斓,提醒我们这个工作室的不简单。最令人震撼的是被称为“中国之最”的彩色麦秆画红楼梦,长2.44米,宽0.9米,上有红楼梦人物68个,构图巧妙,人物鲜活而灵动。这个耗时长达半年之久的作品,制作过程困难重重。

    这幅画遇到很多困难的,一个是分解,因为是彩色麦秆画,所以要图把一个一个分解开来;一个是配色,由于麦秆本身有非常强的光泽度,不容易染色,单染色的时间就花了10多天。

    难,似乎一直伴随着沈社国求艺之路,但是他总会用自己特有的执着劲来解决难题。

    他这个人很好奇,我有个特点,我看到一样东西,我就千方百计的把它学会。

    麦秆画起源于隋唐,兴盛于于明清,是民间纯手工艺技术。它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经过割、漂、刮、烫、贴等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表达天地万物。

    在封建社会,来自民间的麦秆画,因其古朴、自然、典雅,被作为皇家贡品在皇室贵族间珍藏。而沈社国与麦秆画结缘则源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自幼喜爱画画的沈社国,做过农民当过兵,最后在大丰南阳小学成为一名教师。1978年的一天,沈社国无意间在文汇报看到一篇报道:有人用麦秆做成精美的画。农村田头麦秆再常见不过,而这样的平常物竟能成画?沈兴国怦然心动。

    在文汇报上看到报道,报道老师江可凌,他是法国国际艺术交流协会常务副主席、法国杜威美术学院教授,他研究麦杆画并发到报纸上。

    从上海回来的沈社国一头扎进了麦秆画的世界里。为了不耽误教学,他坚持每晚9:00--12:00,每天3小时,苦练技艺,构思、制作麦秆画。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沈社国完成处女作《南京长江大桥》,并首次参加江苏省青年美展,备受关注。也是这次画展开拓了他的视野,让他有新的思考:如何摆脱传统麦秆画的平面限制向浮雕式发展?他开始研究并取得进展。

    过去我们做的花鸟画呢都是平的,所以我想能不能把平的变成立体的,因为本身动物花鸟就是立体的,后来通过我反复的思考,反复的实验,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现在做的麦杆画花鸟动物都是浮雕式。

    遇事爱琢磨的沈社国,不满足于从平面到浮雕的变化,他开始了更精细化制作。

    在题材上从花鸟人物到山水建筑,规格上从小幅制作到巨幅制作发展,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浮雕、油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画面立体感强,古香古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喜欢这个东西,越做里面学问越大,每做一幅画,都需要重新研究、设计,一根根麦秆看着简单,但是里面的学问相当丰富,所以说艺无止境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不了解麦秆画的人来说,是很难想像其制作的艰辛。一幅以动物为内容的画,它们身上的毛都是一根根麦秆切成细丝堆砌而成,一幅就要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细丝。有一幅群猫戏蝶图整整花去了他三年的业余时间。这期间的艰难,也曾让沈社国在放弃还是坚持上纠结不已。最终,他选择了坚持,凭借决心、细心、恒心、耐心继续前行。

    做一幅画做下来,有的时候要10天甚至几个月,你想,一根根细毛,一根根贴起来需要多大的耐心?我自己也做斗争的,想不做了,因为做麦秆画确实太难了,但我坚持下来的。所以我想,要有工匠精神,必须要有决心、细心、恒心、耐心这四个心。有这四个心,没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时光不辜负努力的人,沈社国的麦秆画成绩斐然。1990年,他创作的《松龄鹤寿》在江苏省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优秀奖。1999年,《南京长江大桥》在“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中获国际荣誉金奖。2000年,巨幅麦秆剪贴画《九龙壁》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展出。2007年,他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荣获法兰西共和国勋章。2010年,他成为了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2011年,世界教科文组织联合协会授予他“世界华人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麦秆悠悠,麦香缕缕。30多年的时光,从青春到白发,沈社国对麦秆画的感情越发甘醇。今年74岁的他,退休后每天仍然保持8--10个小时做麦秆画,还经常走进小学校园、聋哑学校,免费推广传授麦秆画工艺。他盼望着这门技艺能发扬光大,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感动于沈社国不计得失的执着坚守,也忧虑今后大丰麦秆画的前景。目前,大丰市真正从事麦秆画工艺的人很少,因为麦秆画极其考验从业者的性情和毅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丰厚的回报。因此,这一工艺的传承,难以回避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

    大丰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叶长生主任认为,要吸引年轻人,一个方面在制作、题材等方面与时俱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对于学习麦秆画的年轻人进行扶持,吸引他们加入到麦秆画当中来。

    目前南阳镇设立了南阳麦秆画展示中心,将沈社国的麦秆画购买下来,面向青少年进行陈列展示。设立的剪贴技艺研习所,免费教来学习的孩子。我们也期待更多人了解、走进麦秆画。只有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传统工艺才能血脉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