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三章 麦杆画 (第5/5页)
继薪火相传。 艺术家李军不求名利,不急事功的李军,平心静气地临摹、作画、读书,从中领悟古今画家之风,磨炼大师传神技艺。李军苦心琢磨,画作博古融今,不入俗套,为艺术,把深入生活,作为创作之本,与生活中的美好为师。他登黄山,上九华,管万象预言帝,饮穷与自我。 近年来在学习钻研国画艺术的同时对非遗工艺情有独钟,师从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马龙麟老师学习麦杆画、布贴画非文化遗产工艺画以及现代低碳工艺品,仿铁画,金丝花等。在马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的作品,可谓浑然天成。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监会“上,李军的麦杆画《再来一杯》获铜牌,2018年合肥市“寻找社区好教师“活动大赛,李军的麦杆画《技压群芳》获优秀奖和最佳人气奖。 现创作的麦杆画、布贴画有50多幅。其中大部分底图,图稿是李军自已设计,用心描绘。使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Love》、《运动健康》、《再来一杯》、《金猴献瑞》、《娇》、《旺旺》、《人勤春早》、《沉思》、《品茗》、《蛰枝惊雀》,《技压群芳》、《月光下的凤尾竹》、《速度》、《一壶一世界》、《蝶恋花》、《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使非遗艺术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在创新中促进发展。 他创作的麦杆画、布贴画作品近年来,频频传入西欧、北美、新加坡及港澳台等。李军认为:归于平淡的东西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李军说,既然热爱艺术这个事业,就要锁定目标,慨然面对,一句话,“纯粹”未尽此生闲。 喧嚣的“童装之都”织里镇,有这样一位匠人,守一份寂寞,坚守麦秆画创作20余年。用一双巧手,勾画粘贴,将麦秆绘成了鲜亮夺目的画作。好像油画,又似刺绣,精美绝妙。 朱军民,出生于吴兴区塘南,从小就喜欢画画。儿时记忆中,一到麦收时节,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是那黄灿灿的麦秆。青年时,朱军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介绍白洋淀的芦苇画,一下子被吸引了,于是萌生麦秆作画的想法。 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全凭自己摸索。先在纸上画图案,将麦秆劈开,然后用胶水贴上去,用熨斗烫平……他的第一幅麦秆画“两只小鸡夺蚯蚓”就这样完成。 后来朱军民和朋友合作开办了一家麦秆画工坊,当时做的许多麦秆画还卖到上海城隍庙。然而,制作麦秆画毕竟费时又耗精力,加上刚结婚,生活压力巨大,无奈之下朱军民只得放弃麦秆画的创作。直到2009年,朱军民从央视看到河南麦秆画名家汤金明的报道后,那熟悉的麦秆,又重新点燃了朱军民埋藏已久的创作热情。 麦秆画,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剪贴艺术,融合了国画、版画、书法、贴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被称为“中华一绝”。麦秆画在隋唐时期正式作为宫廷艺术品,在皇室贵族间赏析珍藏。 朱军民选用大麦麦秆染成各种颜色。他说,2节以上的大麦麦秆最好,相对小麦麦秆而言,光泽度、韧性更好。朱军民创作的麦秆画经过处理不虫蛀不掉色。 经过高温蒸煮、漂白、染色后,朱军民将一根根筛选好的麦秆用刮刀剖开,然后用圆形铅笔反复抽拉,麦秆瞬间变得平整而光亮。 按照事先勾勒好的图案,经过剪截、粘贴,朱军民手中呈现出各种色彩逼真的花鸟虫草。即使一幅再简单的麦秆画,朱军民也要拼贴上千根麦秆丝。经过30多道大大小小工序,方能形象逼真,纤毫毕现。 要让麦秆色彩变得更加丰富立体,还得借助于烙铁对熏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这需要对温度十分精准地把控,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麦秆画的整个制作过程全凭手工完成。看似简单,却是多年匠心所在。朱军民花了6个月才创作完成这件老虎题材的作品。他借鉴刺绣上的表现形式,将麦草撕成细如丝线。仅这一件作品就拼贴了3万多根麦秆丝,惟妙惟肖,纤毫毕现。 相比北方的麦秆画,朱军民的制作工序更为精细。在朱军民手上,各种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画面生动传神。朱军民说,很多人看到的第一眼,都不相信眼前的画面竟是最普通的麦秆绘制。创新的工艺制作加上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让朱军民的麦秆画呈现别样的美感:具有工笔画的造型,油画的光色、刺绣的立体…… 这是朱军民历时200多个昼夜的潜心琢磨完成的一幅《百子图》,是他的代表之作。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朱军民用了几乎十年时间,突破了麦秆画传统的平面做法,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展现麦秆画的风采,更将西方油画与传统的麦秆画创意结合,最终点“麦”成金。 白天,朱军民忙碌在喧嚣的织里街头,安装空调,装修水电;夜晚,他一头钻进工作室,沉浸在麦秆画创作。麦秆作画,让朱军民陷入痴迷。 “麦杆画里一只蝴蝶要割上千刀,谁能耐下心来做?特别是年轻人。”朱军民每创作一件作品,少则一个星期,复杂的要长达半年才能完成。他说,之所以多年能坚持下来,离不开妻子的理解和鼓励。 朱军民在轧村小学教孩子们制作麦秆画。麦秆画被该校列入了非遗进校园传承项目。这些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们对这一神奇的民间艺术兴趣浓郁。 麦秆,在许多人眼中,是生产饲料的好材料,是烧火做饭的好柴火。但在湖北仙桃民间艺术大师邓友谱手中,竟成了钟灵毓秀的山水、摩肩接踵的人群、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麦秸画、烧烫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邓氏麦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沔阳举子邓绰堂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及第后继续琢磨此画技艺,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嗣。邓绰堂辞官归田后回祖籍,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杆画便逐渐形成并流传开来。 邓氏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包括割、漂、刮、碾、烫、熏、贴等十多道工序。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构图主要以荆楚文化为背景,以湖北鱼米水乡特色为题材而创作,从单纯的平面雕刻发展至半立体乃至全立体的工艺,使作品成为既美观又环保的绿色艺术品。 邓友谱于1947年出生在湖北仙桃的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开始跟随父母学习刻皮影与剪纸,在他们的艺术熏陶下,也爱上了麦杆画。 邓友谱在成年后,又先后到各地拜名师,学习书法、绘画与篆刻。 1990年,邓友谱回到仙桃,开始了麦杆画的创新,全面地继承了祖传及父辈制作工艺,并大胆吸收剪纸、贝雕、树皮画、羽毛画、书法、国画、烙画等储多艺术元素,其作品古朴典雅、匠心独运。 步入花甲之年,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井喷期”,所创作的麦秆画曾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并被中国民俗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美国匹兹堡艺术博物馆等艺术殿堂收藏。 2008年,他用10斤麦秆制作了一幅长14米,高1.1米的麦秆浮雕《清明上河图》,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并同时向北京奥组委赠送了价值20多万元的麦秆画《鸟巢》、《福娃》。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邓友谱的麦秆画价值陡升,售价涨到了过去的几倍,最贵的作品能卖到50万元左右。 这些年,他先后在湖北、重庆、黑龙江等地举办麦秆画培训班,将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出去,如今弟子已达数百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