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三十一章 一清二楚 (第1/3页)
北宋大法官正文卷第七百三十一章一清二楚薛向用的就是一种经典辩术,大家都说,是均输法在侵占商人的利益,但是薛向认为均输法并无侵占商人利益的打算,只不过商人缺乏保护,故而遭受误伤。 纵观整个国家制度,几乎所有的制度都是在维护皇权,其次才是文臣士大夫,唯有法制之法,是强调捍卫个人权益。 得到的结论,自然就是基于法制之法上的公检法。 虽然这已经不是薛向第一回夸公检法,但上回庭审时,公检法是在帮他申诉,他投桃报李,大家都还是能够理解的,但这回公检法是偏向江南商人的,允许他们上诉,你还要这么说,这就很让人费解。 革新派觉得就很没面子,难道咱们新政离开公检法就不行? 涨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啊! 邓绾也是一头雾水,小声向王安石问道:“王相公,这是怎么回事?” 王安石面如止水道:“在公检法的庭上,说上几句公检法的好话,是很正常的。” 话虽如此,但眉宇间还是透着一丝不快。 这当然不是他教的,这种话,他是决计说不出口的,薛向也没有跟他商量。 不得不说,这还真是令他有些不爽,但主要是因为薛向在这方面的一些行为,他本就不是很认同,只不过他不是那么在意,比如说,喜欢送礼,溜须拍马,等等。 他认为薛向是在讨好公检法,乞求放过,从侧面来看,就是薛向认为他王安石已经没有足够实力保护好自己。 然而,保守派方面也不觉很开心,尤其是御史谏官们,他们认为薛向的这一番话,就是在暗示之前的制度有问题,但他们认为,这就是你新政的问题。 新政出来的时候,可还没有公检法呢。 这说不通啊! 张斐作为一个以细著称的检控官,自然也不会轻易放过这种细节的,他先是笑道:“非常感谢薛发运使对于我们公检法的褒奖,但是据我所知,新政在颁布之初,可还没有公检法,也就是说制置二府条例司在设计新政时,肯定没有考虑到公检法,但是薛发运使却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公检法,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制置二府条例司根本就没有想到防止这些问题发生。” 司马光、刘述他们是一个劲地点头。 问得好! 非常非常好! 非常公平、公正,并没有受到薛向花言巧语的迷惑。 薛向非常淡定自如地反问道:“张检控可能在行政方面的经验有所欠缺。” 哎呦!还反击了。张斐笑道:“不是有所欠缺,而是非常欠缺,还请薛发运使能够指点一二。” “不敢!不敢!” 薛向谦虚一笑,然后从容不迫地回答:“这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是吗?” “是的。” 薛向道:“一项新政策,往往是分两步的,第一步,就是根据问题,来设计解决方案。 第二步,就是在执行之后,根据执行所遇到的问题,再做出相应的调整。 任何政策,到具体执行时,一定会出一些小问题的,没有例外。 正如我方才所言,均输法的理念没有问题,设计也是没有任何问题,不但节省不少支出,还能够获得一些盈余,来弥补运输费用,同时还减轻百姓的负担。一举三得,改善了朝廷在这方面的弊政。 而我之所以提倡公检法,是为求解决执行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果没有公检法的话,制置二府条例司也是会做出调整的,王相公就曾根据河中府的情况,做出过许多调整。 如今有了公检法,自然是不需要再另想他法。到底王相公是一心为国为君,而非是争强好胜,既然公检法好用,那为何不用?” 格局! 这格局大了! 但是司马光听着,却是有一种想吐的冲动。 去年京东东路的混乱,是怎么造成的,不就是王安石要争强好胜吗? 这话你说得你不脸红? 就算你不脸红,王安石应该会脸红吧。 司马光抬头看去,只见王安石脸上依旧保持着低调的微笑,稍微夸张一点地说,那就是王者的微笑。 这直接令司马光感到有些生理不适。 哇.真是不要脸。 殊不知,王安石就装出来气司马光的。 成心的。 其实在这一点上,王安石和薛向是有所不同的,王安石内心还是抗拒过公检法的,倒不是说不认同,只是觉得没有那么重要,不是说,没了公检法,新政就会失败。 但薛向是真的认同,而不是说为了讨好,乞求公检法放过,或者说为了捧杀。 这就是为什么他三番五次,推崇公检法,真不是昧着良心,去溜须拍马。 因为从他个人角度来看,公检法是完全符合他的理念,他是比较务实的,更在意利益,而非是道德,这与儒家思想是格格不入。 在朝廷中,薛向就是一个另类,故此一直以来,都遭受到排挤。 公检法就不讲这些,着重于证据,而证据就是务实的结果。 从政策方面来说,薛向的理念也是理财,可以说是商人那套逻辑,公检法是有益于商人,当然也有益于他的理念。 他是真的认为,公检法就是新政的最后一块补充。 同时,他确实是有站队公检法的打算,但不是说他投降保守派,而是他认为公检法能保护自己,以及让他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为他是非常务实的,自然也不会因为党争,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 “多谢薛发运使地指教。” 张斐笑着点点头,“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荆湖南路等地的钱荒问题。不知薛发运使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薛向微微皱了下眉头,道:“关于那些地方的钱荒问题,我承认,这是我们发运司的疏忽,但是我们会尽快做出调整,避免当地钱荒进一步加重。” 张斐问道:“但不知薛发运使是否有具体的调整策略?” 薛向沉吟少许,道:“这倒不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在我们面前有着很多选择,比如说,可以投入一些钱币从荆湖南路等地购买一些京城所需的轻货,方才那商人也说了,这些钱荒的地区,物价相对比较便宜,朝廷可以通过购买来抬高物价,以及给当地投入钱币,同时朝廷也不会因此亏损。 还有,就是可以效仿河中府的盐钞,我仔细研究过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