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影子与礼物 (第1/2页)
曼群觉得自己跟河流有缘。 环绕故乡排头村的店埠河,犹如自己儿时的乐园,后来在丰乐镇,在鹤年先生的私塾里,经常望着沿窗缓缓流过的丰乐河出神,然后被先生的戒尺敲醒。再后来就读于武汉、工作于武汉、恩施、重庆、宜昌无一不是有长河相伴。 性格仿佛也带有了河流秉性,平日总是温顺、和缓、平静、包容,人生不强求、凡事顺意而为。当然也会有爆发的时间,正如河流也会化身为瀑布或者激流。 人生的旅程,无意之间被河流串了起来,自己在这些河流里面航行,或徐或急,或悲或喜。 宜昌,这个以转口贸易为主、人口不足十万的江边小城,在经历多年战乱之后,城市破坏严重,秩序混乱,粮食奇缺,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物价不稳,百废待兴。 新政府进城后,仅仅两个半月时间,动员工厂、商店复工复业,组织城乡贸易,解决粮食、食盐、煤油供给,平抑物价,组织税收,禁止使用银元,稳定金融,带领全市人民完成支前接管、恢复生产、安定市民生活等工作,走出了将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的第一步,不仅进了城,而且站住了脚,人民政权得到建立巩固。 自抗战避乱从武汉至宜昌,到解放战争期间,随旧政府败退再次从武汉至宜昌,人生际遇窄逼,无奈又尴尬。 “该离开这里,启程下一站了。”特别政治训练班学习结束了,新政府在征求每个人工作打算。曼群在心里对自己说到。 “顺江而下,回到巢湖之畔。” 无数次,曼群在心里这样计划。但是,他知道自己做不到。犹如热情的海浪,狠狠地撞上棱角锋利的礁石,徒劳地一次又一次涌起而又瞬间破碎。 在夜的最深处,曼群总是会梦到端坐在堂屋中央的母亲,慈爱地看着自己。但是,梦境中总是还会出现一个站立她旁边的女人,穿着青色,或蓝色,或黑色的右襟长袄,高领、大袖、直筒裤、衣长及膝的下摆,小脚,呈弧形衣襟边袖处,绣着滚边或镶花,有时会搭配头巾、围裙。 梦里,曼群心里知道自己很熟悉她,但看不清她的脸,但她就在那里,仿佛母亲在哪里,她一定也会出现在那里。如影随形。 其实,曼群知道她始终也会跟着自己,仿佛像一个安静的影子。就在那里。 是的,这是自己最大的秘密,特别是对江朝而言。 从十八岁离开排头,已经二十多年了。每一年,不管山高路远,身处何方,曼群总是渴望回到家乡,回到家里,回到母亲身边。 “嘿,又回来了?”若愚一生都留在家乡,每次曼群回家都会去主动找这个年纪相仿的“小长辈”,一个聊着外面世界的变化,一个聊着本乡本土的变化。他们就如同同心圆,中心点,就是排头村。 但是,也是从曼群十八岁开始,回乡的热烈企盼意兴索然、戛然而止。 曼群还记得那年的冬天,父亲因丝线生意失败,身体大伤元气,腊月,本是中国人传统的筹备春节的日子,家里却是坐满来讨债的合伙股东。 因为店埠河的滋润,附近农村一带遍栽桑树,蚕桑养植盛行。除了生产丝绸外,依托蚕茧为原材料的丝线商业,出现在店埠镇并发扬光大。 当时,以丝绸为面料的长衫马掛、旗袍大掛等男女服装的缝制以及盘制衣服上的葡萄钮扣,各种女红、工艺品制作的绣花等,都是要选用质地优等的丝线相搭配。 当时男子蓄胡须留辫子等也需要用到上好的丝线来扮饰,因此镇上的丝线作坊应运而生。清后期至民国,店埠镇上的丝线作坊已达十余家。 制作丝线,一般并不需要大型的作坊场地,也不需要大批用工,大多是由丝线作坊业主自己到附近乡下收购蚕茧,看中那价格较低的中低档原料,因为上等的蚕茧都是要成为丝绸织品的原料,下等的蚕茧所抽出的丝成色较差,一般都是农家自己剥茧成棉兜备作御寒之用或另作他用。 曼群父亲名叫王秋实。几代人一直以丝线制作为营生。当春季蚕茧出售之时,他便开始动身去店埠周边乡下收购蚕茧,拿回家里组织伙计动手剥茧子调成丝,粗加工成丝线的粗坯后,还要进行再加工。 先把丝线分制成头扣、二扣、三扣,在作坊内架起大铁锅,选用上等颜料给丝线上色,成品后的丝线基本定色为本白、蓝、咖啡、紫、粉红等色彩,晾干定型后打成一股一股的小包装包好,然后交至商店出售。 排头顾名思义意味着名列前茅,寓意很好,所以秋实干脆就把所产丝线命名为“排头丝线”。 曼群记忆里父亲中等个子,戴着一幅知识分子常戴的黑框圆形眼镜。热爱自己的丝线制作工作,虽然是手工业者,但一直引以为荣。 他曾经对曼群讲过:对待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事情,要有尊重心和敬畏心,需用心用力,我虽是自己动手制作丝线,但走到街上,人家都称我为‘先生’,而做丝线的工人及其他伙计,只是被叫一声‘师傅’”。 “排头丝线”以质量、信誉赢得了长期的合作。第一家“丰裕绸布行”,因“丰裕行”出售的绸缎在制衣时,一定要用相配的丝线,缝制成的长衫、旗袍才相映出彩。另外两家销售点分别是“洪昌丝绸店”和“久昌绸布店”。 “排头丝线”特别与“丰裕绸布行”关系最为稳固,两家的当家人秋实与周兴道两人同样因为为人率直,做事踏实,急公好义,所以除了生意合作,还有很好的私交。 店埠河位于肥东县城中心位置,长约六公里,宽约一百米,河水犹如一条长长的白带,望不到尽头。唐杨桥、通济桥、包公桥、八斗路桥横跨其上,将城东和城西紧紧相连。 在通济桥街中间临河的码头边,停着有一种靠人力摇的快班船。由于经常有经过店埠河销往丰乐河、南淝河串联起来的沿岸的丝线市场。有时秋实自己没空不去,就把货委托船主人带至“丰裕绸布行”,再过几天,快班船会把收到的款项交给秋实,其间,买卖双方也不会催问,相互之间的信誉度很高。秋实与周兴道同样喜欢饮酒,两人曾多次相约,饮得酩酊大醉而归。 那些年,“排头丝线”先后与合肥周边十余个县城的绸布行,陆续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