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对牛弹琴 (第2/2页)
浪漫主义远甚于别的地方,所以媚俗在那里疯狂地扩展。正是在那里,“媚俗”一次诞生了,它还在不断被人使用。在布拉格,我们认为媚俗是艺术的主要敌人。在法国不是这样。在这里,与真正的艺术相对的是娱乐。跟伟大艺术相对的是轻浮的艺术,二流的艺术。” 沈振撇嘴,“那又如何?” 靳长歌说道: “你听我说完,在中还有一个关键的词语——刻奇。” 刻奇? 听到这种陌生的词语,很多人都是满头雾水。 有些人甚至连靳长歌所说的这本书没听说过,就更谈不上什么“媚俗”“刻奇”了,就算是文学界一些年轻人也不知道。 不过这似乎不妨碍观众们的。 网上。 “我靠,老靳说的这是啥啊!” “有些听不懂啊!” “这本是一本外国名著,咱们连都没读完过,怎么能听说过这个?” “楼上话糙理不糙,想当初上学的时候,我最怕的文言文,然后就是这些外国书,主要是看了半天,别说是剧故事了,就算是那些古怪的人名我都记住!” “看来这老靳文学功底还真是行呢!” “何止是行,我看这是相当的行啊!” “开玩笑,我男神博览群书,能和一般人比?” “.......” 靳长歌也不管他们听不听得懂了,继续说道: ““刻奇”变成了一种文化的焦虑症,需要被诊治和克服。集体的伪善,极权的邪恶,小清新的矫揉造作都成了不容置疑的前提,被囊括在了昆德拉的批判范围之中。可是昆德拉从头到尾都仅仅是在对极权主义下的艺术困境做一个刻画,这并非他的本义。刻奇是什么,大家是不会认真去了解来源的,只要表达符合自己的绪就好。刻奇的定义是明白无误的。这变成了一个反讽,嘲笑了那些在批判的激动中满足自己的人。”
“所以对于事物认知的匮乏,我们总是依靠简单的定义去归纳自己的认知,而把概念强行抽离了它的语境。于是,那种可能就死掉了,变成了唯一的确定。小说的可能也死掉了,我们除了刻奇之外不了解小说的任何内容。因为你无法理解辨析一个概念的乐趣何在,也无法理解读一本小说的乐趣何在,沉浸在刻板的氛围中,永远都不可能体会这些。就像你看到“我不自”,就会想到“摩擦摩擦”......那是一条巴甫洛夫的好狗......” 随着靳长歌语速加快,那些文人前辈双眼也是越来越亮。 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解释! 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剖析! 有点意思啊! 最后靳长歌说道: “所以,不管是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这个概念也好。还是燕卜荪“含混”这个概念也好,他们都是试图为了给世界保留一个小小的可能。当你不假思索地跟着批判小清新决定再也不去西藏,再也不看小说,你不会知道自己的浅薄;当你跟着别人一起含着摇滚已死,诗歌已死,小说已死的时候,你不过是在凑个闹。你必须离开那些浑浊的雾霾,去重新呼吸一下郊外的空气,耳目一新。你必须相信这个文本的可能还没有被穷尽,这种含混本是对这个世界混沌的绝妙模仿。如果你只相信一种审美,只沉浸在一种解读中,那么这个文本对你的作用力远小于你和地面的摩擦力。你会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们之所以写诗,是因为我们永远被渴求认知的激驱使去了解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又远不能被我们理解。于是我们不停地修正自己的理解,既充满,又饱含希望。” “啪啪啪!” 靳长歌说罢后,很多人都鼓起了手掌,被这么一解释,他们已经在脑海有了一些印象,毕竟这里面的人也不全是京城文联的人。 沈振瞧见这一幕,双眼微眯,脸色更是沉,开口说道:“你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问的那个问题——“名著算不算文学”貌似还没有解答吧?” 呃..... 靳长歌一噎。 娘的,这丫还没完了啊! 然后他脸色也沉了下来,“既然你还不明白,那我再给你讲个故事儿,说从前一位技艺很高的琴师跑到一头牛面前弹琴,也想让这头牛听一听他高超的技术,结果这头牛只是吃草,头都不抬一下!” 沈振疑惑问道:“什么意思?” 靳长歌瞥了一眼,“这个故事有个名字叫做“对牛弹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夏虫不可语冰”!”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你丫脑袋有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